你曾經感覺過嗎?有個更篤定、更溫柔、更有方向的自己,好像一直住在內心深處。有時候在深夜、在自然中、在某個清澈的瞬間,那個自己會短暫地浮現,提醒你:哈囉,你還記得你真正想活成什麼樣子嗎?
很多人以為,高我是一個遙遠的靈性狀態,要透過冥想、啟靈、開悟才能抵達。但其實不是。
你每天的選擇,每一個你願意更清明看見自己、更溫柔對待自己的時刻,就是走近高我的路。那個高我不只是光亮的,而是貼近生活的。你在買早餐時願意對店員說聲謝謝,在煩躁時願意停下來呼吸一下,在心煩意亂時還願意問自己:「我怎麼了?」——這些看似平凡的舉動,其實都在召喚那個更真實、更完整的你。
你選擇什麼進入生活,那些就會成為你
我們每天接觸太多東西了。社群、廣告、訊息、對話。有時只是滑個手機、聽個Podcast,但那些內容,其實都在潛移默化地告訴你:什麼重要、什麼才是「好的人生」。
大多時候我們並沒有「選擇」,而是習慣性地接受。不知不覺,腦中裝了太多別人的價值觀,心也因此變得更容易疲累、焦慮、不安。
但當你開始有意識地篩選——不再只是被動接受,而是主動選擇「讓我更靠近我想成為的樣子」的內容,你的生活品質就會漸漸不同。
不需要一夕之間大轉彎。只要你願意每天停下來幾秒,問自己一句:「這東西讓我靠近自己了嗎?」那就是一個新的開始。
不是做大事,而是持續做好那些小事
我們總是以為要做什麼轟轟烈烈的轉變,才能「蛻變」。但真正帶我們靠近高我的,常常是一些超小的事:
你願不願意每天撥五分鐘靜下來,什麼都不做?你願不願意讓吃飯變成一場好好照顧自己的儀式?你願不願意記得今天感謝一件小事?
那些習慣性被忽略的平凡動作,其實都有著不可取代的力量。就像每天澆花一點點,長久下來,花會長大、你也會變得不一樣。
這些小事不華麗,但它們誠實。它們在提醒你:「你配得過這樣被善待的生活。」你不需要等到哪一天成功、圓滿、或者完全沒問題了,才開始過一種溫柔、有質地的生活。現在就可以。
聽見內心,也聽聽理性,然後慢慢學會平衡
你也可能常常這樣卡住:「我內心想這樣做,可是這樣很不實際啊……」「我理性知道該選擇A,但選了就是不快樂。」
我們很容易被逼著「選一邊站」。但其實,你不用急著解決所有矛盾。你可以先聽它們說話。
這是我很常練習的一件事:把心裡那兩個聲音都寫下來,不評斷。然後問問自己:「我有沒有辦法,同時照顧到它們的需要?」有時候答案是延後一點行動;有時候是調整順序;有時候只是允許自己承認——我同時想要兩件看似矛盾的東西。
高我不是要你選擇「完美」的答案,而是陪你學會:就算還沒完美,我也可以溫柔而清楚地前進。平衡不是靜止,而是一種動態的調節與信任。
給你的三個小練習:
今晚花三分鐘,看看你今天接觸的資訊裡,哪些讓你更靠近你自己,哪些讓你更遠?寫下來,不用評價,只是看見。
選一件事,成為你的「每日儀式」,不求長時間,但求持續。也許是早上起床前深呼吸三次,也許是睡前寫一句感謝,讓它成為你和自己連結的小通道。
當你感到卡住,試著把內心的聲音和理性的聲音都寫下來,練習傾聽而不急著解決。有時候答案不會馬上出現,但你會更懂得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