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這個社交媒體盛行的時代,我們早已習慣用影像記錄生活,也習慣把這些影像放上網路,希望被看見、被認可、被按讚。我們知道每一張照片背後,其實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擺拍、修圖、挑選與掙扎,只是我們不常說出口。
有一次,我滑到一組美得像雜誌大片的照片,是一位身心靈老師在湖邊冥想的畫面。畫面裡陽光剛好、身體線條優雅,看起來安定又光明。但我忍不住想到:「她在拍這些的時候,心真的安靜嗎?」不是懷疑她的誠意,而是想起自己也曾有過那種「希望外在看起來有力量,內在卻很慌亂」的狀態。
焦慮的後,是想被認同的渴望
我的一位個案曾告訴我,她最怕聚會合照,因為別人總是拍得比她好看。她不是不美,而是永遠覺得自己「不夠好」。每次看到別人照片中發光的樣子,她心裡都有一種酸酸的感覺,好像自己怎麼努力都比不上。
我們不是要批評社群文化,而是要誠實面對——有時候,那些看似無害的「記錄」,其實默默帶走了我們對自己最初的欣賞。
為了照片錯過自己
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?
明明站在美景中,卻只顧著找角度,忘了抬頭真正看一眼。
明明想和朋友好好吃頓飯,卻花了半小時擺餐桌、打燈光。
拍了十幾張自拍,還是覺得沒有一張能代表真正的你。
這些其實都在提醒我們:我們是不是把太多精力放在「如何呈現」,而忽略了「如何感受」?
與自己對話而不是審判
其實我並不反對自拍。我也會拍。我甚至覺得自拍是一種「練習看見自己的方式」。但前提是:你是帶著溫柔的眼睛在看自己,而不是拿著放大鏡檢查哪裡還不夠完美。
下次拍照時,不妨試試這個小練習:拍完照片後,閉上眼,深呼吸三次,再看那張照片,問自己:「這樣的我,我喜歡嗎?我想對她說什麼?」
也許你會開始學著對照片中的自己微笑,學著接受一點點不完美、接受某個角度沒那麼瘦的臉、接受當時的眼神看起來有點累。這些都是真實的你,而不是修掉瑕疵後才能被喜歡的你。
別錯過真實的感覺
我們這一代人,有太多時候活在被觀看的焦慮裡。不只是社群,甚至連靜心、靈性、療癒,也可能不小心變成了「形象的一部分」。
但你知道嗎?最美的狀態,不是最美的照片,而是你自己看見自己、願意回來陪自己。
讓我們慢慢地,重新練習:
為了記錄開心拍照,但不需要完美才敢記錄
拍照給別人看沒關係,但不要忘記也為自己留下痕跡
拍照是輕鬆的,不是檢查的工具,而是感受的延伸
你一直都很好
如果你也曾經自拍完一整輪,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,請你記得:那不是你的臉不對,也不是你不夠美,而是我們太常忘記怎麼用喜歡的眼光看自己。
拍照,是在對你現在的樣子說:「我看見你了。」
別讓照片決定你值不值得被喜歡。你值得的,是你自己先喜歡現在的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