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時候,我們以為要把全部的愛都給出去,關係才會穩固。但太多的關心、太急的靠近,有時反而會讓彼此都感到窒息。
我是在一隻貓身上學會這件事的。
愛不代表我得一直抓著
我家貓咪個性很黏人,有時候我出門幾天,他會在門口喵喵叫。但即使這樣,我還是不能一直抓著他抱,他會掙脫,甚至躲起來。
後來我懂了:他黏我,但也需要自由。他想要我的陪伴,但不是我全部的時間。
親密關係也是一樣。
我們在關係裡常常「太用力」
你曾經也有一段這樣的關係嗎?以為只要做更多、給更多、讓步更多,就能證明我有多愛對方。但後來才發現,自己不見了。
開始學著在關係裡問自己:「我現在這個行為,是出於愛,還是出於恐懼?」
是怕他不理我所以傳訊息?
是怕失去所以一再忍讓?
是怕被誤解所以不敢說出真實的想法?
如果答案是恐懼,那就代表:你該先回來陪自己了。
在關係裡先聽見自己
在一段親密關係中,我們太容易專注在「他怎麼了」——他變了、他冷淡了、他不再像以前。
但真正讓我們焦慮的,往往不是對方,而是「我們在這段關係裡,不知道怎麼做自己」。
那天我坐在沙發上寫文章,貓咪跳到我腿上窩了一會兒又離開。我突然意識到:他來,是因為我讓他覺得安全,而不是因為我拼命去抓。
關係也是一樣。
三個練習:在關係裡保持你自己
練習停一下,不馬上回應對方的情緒
給自己一點空間,回來感覺自己要什麼。每天留一點時間只陪自己,不管有沒有另一半
五分鐘也好,寫寫日記、散個步,提醒自己:你是你自己的歸屬。把「他為什麼這樣」的疑問,轉回「我現在感覺如何?」
因為我們永遠只能從自己開始。
讓彼此都有呼吸
如果你也是一個很用力愛的人,請你練習溫柔一點地愛,也溫柔一點地愛自己。
我們不是不能靠近,只是要記得,在靠近的同時,也要給彼此自由。
就像貓咪會回來蹭你一樣,那是因為他知道——你一直都在,而且從不強迫他留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