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經常觀察人們的表達與溝通,發現許多人在面對別人提出的意見時,往往無法單純地針對意見內容本身做出回應,而是需要先提出一大串理由,忙著解釋為什麼這些事情沒有做到或做好。對他們來說,為自己辯解,看起來似乎比解決問題更重要。
無論工作場合,或是在人際與親密關係中,這種機械性的「自我辯解」模式經常可見。在不假思索的慣性背後,隱藏著當事人自我保護、自我否定和不被愛的感覺……然而,當事人本身,卻往往對這些驅動慣性的內在因素缺乏覺察。
每一種溝通模式背後,總是有它的內在原因⸺改變語言表達和溝通模式,將會改變內在的心靈,從而創造出不同的未來⸺從這三種模式開始實踐,對無意識的自我辯解按下暫停鍵,不但會為你內在的心靈視野打開一扇窗,也會塑造出一個全新的你和不一樣的未來。
① 允許別人不滿意:接受自己不夠好
如果有人指出,我們的某一項工作執行得不夠好,我們往往會想為自己開解,來證明自己並沒有過失。也有另一些時候,我們認為自己確實做得不盡理想,但又覺得承認缺失沒有面子,內心有一種不想輸的感覺,這時候我們也會極力為自己爭辯。
舉例來說:如果客戶抱怨你的服務不夠及時,你會如何反應?是夾雜著情緒,說你已經很快了,還是大幅解釋為什麼你會這麼慢,試圖讓客戶對你改觀?在類似的情境中,學習平靜地接受「有人對我不滿意」,就算只是簡單回應「我了解你的想法了」,對你來說也會是個了不起的突破。
② 不找理由和藉口:為自己負起責任
很多人在遲到的時候,會說的第一句話是:對不起我遲到了,因為路上塞車,或是因為半路遇上了一起突發的事故。事實上,這樣的表達方式,是把遲到歸因於自己以外的因素,沒有為自己全然負起責任。然而每個人遇見塞車、突發事件的機率是平等的,可是其他人沒有遲到,你卻遲到了。
更好的負責態度,只是「對不起、我遲到了」,但你決心改變這樣的習性⸺至於如何改變?每個人需要的調整方式可能不一樣,例如把出門的時間提早半個鐘頭、甚至是前一晚比平常早半個小時就寢,以確保隔天不會睡過頭!在任何類似的情境中想一想:我如何實踐自我負責的態度和表達?然後去做!
③ 不為觀點爭執:接受自己與他人的本貌
有時候我們太希望別人認同我們的觀點和感受,以至於不接受別人也有自己的立場、想法和感覺⸺希望其他人以我們的方式來思考和感受事物,甚至告訴別人你應該這麼想、那麼感覺,否則你就是錯的,這是我們在人際之間感到不快樂的原因。
對於立場不同的人,學習只是傾聽,或是純粹表達;不辯解,不說服別人你的觀點才是對的⸺當你做到了,你就會發現:快樂並不來自所有人的想法與感覺和你一致,而是來自於你接受了自己跟別人有所不同,也允許了其他人跟你不一樣!
爭論和辯解對我們來說,幾乎是一種接近天生的機制:我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,就知道做錯事情會被媽媽或老師處罰,所以必須掩蓋過失。這種認知形成了害怕不被愛的深層恐懼,儲存在我們的系統裡,讓我們以為自己必須完美和正確,否則就會失去愛。
今天這些練習,幫助我們允許自己會犯錯,讓我們能夠客觀地接受外來的反饋,也拆掉自我保護的屏障,從而為心靈建立起一套更重要的免疫系統:成為真正自信的人,不再因為事事追求正確而變得敏感、鑽牛角尖,甚至自卑以及無法原諒自己。
我們要明白,真正的改變從內在開始,但需要外在方法提供動力和刺激:在實踐這些改變時,內在會感到不太舒適,然而最主要的關鍵在於⸺一旦你對「按下暫停鍵」那一刻的內在摩擦,保持足夠警醒的觀照和覺知,你的心靈就將發生蛻變。
誠如前面所說,每一種溝通模式,都代表了一種心靈狀態,今天我們探索的主題是爭論和辯解。期待你在日後與我分享,你的實踐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改變?在自我覺察與蛻變成長的路途上,我們會陪你每週了解一個自己的模式,幫助你找回需要的力量,我們下週再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