暗示帶來的影響
三年前剛到北京生活時,因為一切都還很陌生,每次朋友介紹我時,總會說:這是𝘼𝙬𝙖𝙣𝙞𝙩𝙖,不過你可能會記不得她的名字。結果真的,接下來好一段時間,沒有人記住我的名字。
我後來請他,只要說「這是𝘼𝙬𝙖𝙣𝙞𝙩𝙖」就好,後面那句就別再補了。從那之後,所有人都記得了我的名字,甚至連五歲小孩都能準確地叫出𝘼𝙬𝙖𝙣𝙞𝙩𝙖,還念得特別好聽。
這件事讓我再次體會到一件事——人真的很容易被暗示影響。
我們怎麼定義自己,常常來自暗示
從小,老師和父母可能無意間說過「你不夠好」「你還要更努力」,這些話會變成內在的聲音,讓我們長大後也不自覺相信:
我必須很努力才能成功
我要變得更好才會被愛
我如果不完美,就會不被愛
這些內在暗示,就像被寫進潛意識的程式,不斷影響我們的行為、情緒和決定。
媒體也是一種暗示
就像疫情期間,一直看新聞、看社群媒體,很容易就會被各種恐懼性的訊息淹沒。久而久之,我們會覺得「疫苗是唯一能保命的方法」「如果感染就完了」,內在會累積很多不安和焦慮。
但其實,只要做好防護、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,就已經是很重要的自我照顧了。
假如,你現在對疫情感到很恐懼,你觀察到自己有相關的信念需要釋放,我願意免費服務12位朋友!
額滿+服務完成
為12位朋友釋放與疫情、疫苗相關的潛意識信念,公益活動已經結束了。人的信念,很多都是在恐懼底下慢慢長出來的,比如:
疫情一定會發生在我身上
我沒能力保護自己
疫苗才是唯一的安全感來源
這些信念釋放後,人的整體狀態會變得更穩定,也更能回到自己的中心。
圖片裡,是這幾天陸續釋放的信念片段,每一條看似只是簡單的一句話,其實都藏著一段人生的經驗與限制。
你也想要釋放限制性信念嗎?
這些讓你覺得「愛與麵包不能兼得」「錢很難賺」「我一定要拚命才會被看見」「沒人會真的愛我」「人心是險惡的」⋯⋯等等的內在語言,其實並不是事實。
它們只是曾經在某些階段保護你、讓你活下來的一種心理防衛。但現在的你,也許已經準備好可以放下它們了。把這些信念清除掉,給自己一個全新的起點,你會發現,自由與寬廣都從信念清理開始。
★ 如果你需要進一步的協助
🔗 刪除信念:停止搞砸人生
★ 閱讀相關文章或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