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一棵麵包樹說起
小時候在花蓮鄉下,鄰居家的廚房有個特別設計:為了保護一棵高大的麵包樹,他們在屋頂留了個洞讓樹穿過。下雨時廚房會漏水,颱風天更是鬧水災。有人覺得這樣很傻,但也有人被這份人與樹的情感感動。
這個故事讓我思考:同樣一件事,用不同角度看待,感受可以天差地遠。
老一輩的惜物智慧
老一輩的人習慣修補物品,電風扇壞了先試著修理,真的不行才換新。上個月回家,我還和媽媽一起修好了壞掉的晾衣架。這種惜物的習慣,雖然出發點只是節儉,卻意外地環保。
反觀現在,很多人雖然環保知識豐富,卻不一定會隨身帶環保杯。但這能說他們不環保嗎?
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付出
其實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愛地球:
有人專注土地療癒
有人研發環保科技
有人推行綠色設計
有人在生活中惜物
叫外賣用一次性餐盒的人,可能在其他方面很環保;常換新東西的人,或許在學習「值得擁有更好」。愛的方式不只一種,我們不該用自己的標準評斷他人。
跳出固有思維的框架
我們常陷在自己的認知裡:
看到別人花錢大方就覺得浪費
遇到人際衝突就認定對方難相處
覺得惜物才是美德
但事實是,每個行為背後可能都有我們不了解的原因。與其急著批評,不如試著理解不同的可能性。
練習用更寬廣的視角看世界
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認知有限,就能:
減少情緒反應
更客觀看待事情
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
從更高角度理解生命故事
就像那棵廚房裡的麵包樹,保留或移除都是選擇,沒有絕對的對錯。重要的是尊重每個決定背後的考量。
境隨心轉的智慧
快樂的秘訣在於調整看事情的角度:
接納不同的價值觀
理解行為背後的多元原因
保持開放的胸襟
當我們學會用更寬廣的視野看世界,心情自然會變得更平靜,生活也會更美好。
★ 閱讀相關文章或書籍:
🔗 做一個耳聰目明的現代人:停止負面思考,讓想像高飛
🔗 《個人覺知的力量》增強心靈感知與能量運作的能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