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付出
小時候在花蓮鄉下,鄰居家有個很特別的廚房設計。為了保護一棵高大的麵包樹,他們在屋頂上留了一個洞,讓樹可以穿過去。每次下雨,廚房就會漏水,颱風天更常淹水。有人覺得這樣做很傻,但也有人被這份人與樹之間的情感感動。
這個故事讓我開始思考:同樣一件事,不同角度看,感受可以完全不一樣。
老一輩的人習慣修補東西。電風扇壞了,先試著修一修,真的不行才換新的。上個月回家,我還跟媽媽一起修好了一個壞掉的晾衣架。這種惜物的習慣,雖然只是從節儉出發,卻也很環保。
現在很多人雖然環保知識很豐富,卻不一定會隨身帶環保杯。但這樣就能說他們不環保嗎?
其實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愛地球:
・有人做土地療癒
・有人投入環保科技
・有人推動綠色設計
・也有人從生活中開始惜物
別急著批判,先試著理解
點外送用了一次性餐盒的人,可能在其他地方很注重環保;常換新東西的人,也許正在學習「值得擁有更好」。愛的方式本來就不只一種,沒有人有義務照著你的方式來表達。
我們常常陷在自己的認知裡:
・看到別人花錢大方,就覺得浪費
・遇到人際衝突,就直接認定對方難相處
・覺得「惜物」才是美德
但很多行為背後,可能都有我們不知道的原因。與其急著下判斷,不如多一點理解,少一點批評。
當你意識到自己的認知有限,就能:
・少一點情緒反應
・更客觀地看待事情
・找到更好的解法
・從更高的角度理解生命故事
就像那棵穿過屋頂的麵包樹,保留或移除都只是選擇,沒有對錯,只有背後不同的考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