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們改變看待人事物的方式,往往我們自身和所看待的事物,都會發生改變。
小時候住在花蓮鄉下,隔壁鄰居開了一間傳統的家具店,他們家的後院種了一棵好高好大的巴吉魯樹⸺「巴吉魯」是阿美族語,它其實就是麵包樹!這戶鄰居很有意思,他們重蓋新房子的時候,因為不想傷害這棵巴吉魯樹,硬是在廚房屋頂留了一個圓形的洞口,讓樹長在廚房裡,還能鑽出頭去看天空。
因為屋頂開了一個大洞,每逢下雨時廚房就會溼答答的,讓人感覺很不舒服;尤其颱風來襲的時候,整個廚房都會鬧水災!鄰居們很喜歡討論他們家的廚房:有人覺得,為了每年收成巴吉魯果實,讓房子破洞真的笨死了;但也人讚嘆人與樹木之間的情感,原來可以這麼純樸又可愛。
相較於時下的年輕人,老一輩的人確實愛物惜情:家裡的電風扇,或是小家具壞了,都會想先嘗試動手修理;真的修不好,才會換新的。上個月我回來的時候,家裡的晾衣架正好壞了,我也和媽媽一起合力用手工把它修好了呢。
老一輩的人,雖然不見得擁有多少環境保護的知識,他們只是出於能省則省、不浪費的習慣去行動,但無形之間為環境減少了許多負擔。反觀現在的人,可能環保概念和知識一大堆,但不見得每個人都願意帶著杯子和餐盒去買飲料和食物……
然而,這些可能只是表面現象。
我們有沒有可能換一種思考方式?其實每個人都已盡其所能,用自己的方式在服務地球:有人療癒土地,有人熱衷環保科技,有人喜歡綠設計,也有許多人在日常生活裡惜福又愛物……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用 Uber Eats 叫外賣,用掉很多一次性餐盒,就認為他是一個不重視環保、不愛地球的人。
有人東西一旦破損了就丟掉,看起來不怎麼惜物,他可能正在學習「值得擁有更好的」;有人一言不合就和朋友決裂,看起來超級難相處,他可能在學習「遠離消耗自己的人」;有人花錢如流水,看似鋪張浪費,他可能正在學習「創造金錢的流動」;有些人看起來顯得小器或自私,也許他正在學習「重建人際邊界」……
總而言之,事實總是未必如我們所見,愛也並不只有一種形式或表達。許多人探索愛和學習愛的方式,和我們所認知的不同,如果以僵化的方式,自以為是地去看待其他人的作為,甚至要求改變,只會讓心更不平靜,並且擴大雙方的衝突。
我經常看見人在情緒愈激動的時候,愈容易只以自己的感受,做為判斷和行動的根據,無法正確地認知正在發生的事。也正因為我們習慣以有限的認知,去理解世界上所有的人事物和關係,所以經常陷落在固有的想法和情緒裡,徒增痛苦而無法跳脫出來,甚至讓一件小事擴大到不可收拾。
倘若能夠了解到自己的認知是非常有限的,這會幫助頭腦和心放鬆下來,進而減少情緒上的問題。如果能意識到自己的認知可能並不全面,我們就能以更開闊的方式,來思考和面對當下的發生⸺這不但會直接改變情緒、行動和事物發展的方向,也會幫助從更高的視野和更寬廣的角度,來理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。
話說回來,我也曾經想過:如果我家也有這麼一棵大樹,那麼在重新蓋房子的時候,會怎麼安置它?我會願意為了保全它,而犧牲屋頂的完整性嗎?儘管此刻,我的心中依然沒有答案,然而我也思考著:難道選擇不留下這棵樹的人,就是心中沒有愛嗎?我想,我更願意從一個整全的角度,去欣賞每一個人對每一件事,之所以做出不同決定的原因。
★ 閱讀相關文章或書籍:
🔗 做一個耳聰目明的現代人:停止負面思考,讓想像高飛
🔗 《個人覺知的力量》增強心靈感知與能量運作的能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