忙碌與焦慮的循環
有一種人,行事曆必須排得滿滿的,否則就會感到不踏實、心慌慌。今天的我正是如此:早起卻一事無成,感到焦慮和愧疚,覺得自己毫無價值。這種狀態讓我意識到,焦慮和愧疚背後,隱藏著「自我價值感」的問題。
① 低落的自我價值感
兩三年前,我在《一生不為錢所困的生存法則》中讀到一個提問:「如果你整天不工作,只是休息或睡覺,對社會毫無貢獻,甚至造成別人的麻煩,你覺得這樣的你,應該得到多少錢?」這個問題揭示了自我價值感的高低。認為自己不該得到金錢,甚至不值得一毛錢的人,往往自我價值感低落。為了提升自我價值感,他們會更努力工作,無所事事的狀態則讓他們更加焦慮。
② 停止自我批判
比起幾年前,我現在放鬆多了。以前回花蓮時,我不敢無所事事,擔心父母認為我缺乏紀律。但近幾年,我變得心安理得,常常放假。有趣的是,父母並未批評我,反而打趣地說:「你好幸福,我活到八十歲還不知道成天睡覺的滋味!」這種內外狀態的呼應讓我明白,當我不再批判自己,他人也會接受真實的我。
③ 無所事事也值得被愛
最近,我深刻體會到「無所事事也值得被愛」。我不需要證明自己,不必與他人比較,也不害怕輸或不夠好。累了就休息,休息夠了再出發,讓自己在每一次起步時都更有動力。這種狀態讓我感到平靜與自信,不再被焦慮和愧疚束縛。
找回內在的平靜與自信
忙碌與焦慮往往源於低落的自我價值感。透過停止自我批判,接受無所事事的自己,我們能找回內在的平靜與自信。從今天開始,允許自己休息,享受無所事事的時光,讓生活更有節奏與動力。
★ 閱讀相關文章或書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