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人喜歡被強迫
今天一早收到三盆新鮮貓薄荷,一開箱就是清香撲鼻的氣味。我滿心期待家裡的貓會喜歡,結果他只是聞一聞就走了。這幾盆沒被賞臉的貓薄荷,最後成了陽台上的擺飾。
人和貓的相處總是這麼簡單,但人和人就不見得如此了。我們送出一份禮物,如果對方不喜歡,心裡常會感到失望、沮喪,甚至生氣——我這麼用心挑的東西,你竟然不喜歡?內心忍不住冒出:「我對你這麼好,你怎麼都感覺不到?」的委屈。
但事實是,沒有人喜歡被強迫。當我們把一份心意變成壓力,不管是食物、禮物,還是表達關心的方式,它都會變成傷害。
養貓讓我學會一件事:我們永遠無法逼一隻貓,去喜歡他不喜歡的東西。貓不吃你選的罐頭,寧可餓肚子也不會屈服,頂多就是去睡覺。而人呢,則會用各種方法來懲罰或報復對方的不合作:你不喜歡我買的東西?那下次你買什麼,我也要嫌棄一下。
我有一位女性朋友,婚後愛上攝影和登山,希望先生也能一起做這些事。先生對她說:「請你不要強迫我做你喜歡做的東西。」她後來選擇和同好一起享受這些興趣,不再期望伴侶一定要加入。像這樣,讓對方擁有「不參與」的自由,其實就挺好的。
每個人都有界限
貓有他自己的界限。米米想親近我時會自己靠過來,想獨處時,尾巴一甩,就是他的回應:「好了,我現在不需要你了。」這時候,我就會識趣地走開,去做自己的事。
人其實也一樣,只是我們比較會壓抑。明明不想,卻因為不好意思還是會答應;明明很累,卻仍勉強自己配合。我們常說「人我界限」,那不只是距離感,更是一種對自己需求的誠實和尊重。
我自己非常重視睡眠品質,所以堅持不和貓一起睡覺。米米會在門外大聲叫,但只要我不開門,他就會自己去別處睡。隔天起來,他還是照樣撒嬌,一點也不記仇。
很多時候,這條界限的課題,是我們要從自己開始練習的。說出真實的感受,不是無禮,而是一種成熟的表現。當我們能清楚說明「我為什麼不想這樣做」時,別人就能理解這條界限,同時也幫助我們去覺察、尊重別人的界限。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樣子
米米曾經流浪過,野性很強。剛來我家那陣子,抓傷、咬傷都不是新鮮事,沙發和窗簾也早就不是原樣了。但我們的關係經過一年磨合,終於進入人貓和諧的節奏。我接受他還帶著野性,也許他不是「乖」的那種貓,但我還是很愛他。
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獨特的品質。有些人的個性,我們可能一時不太懂得欣賞。所以當別人的立場和想法與自己稍有不同時,我們很容易就想要批評他。
我們都希望別人能允許我們做自己,但經常卻無法接受別人和我們不一樣,甚至會覺得,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就是沒智慧、不靈性。
人與人之間的互動,常常是頭腦與頭腦之間的較勁;但人和貓的相處,更多的是情感的陪伴與平等,不會有那麼多的批評、比較、優越感或自卑感。
有時我覺得,人和貓之間的距離,剛好就是人與人之間最合適的距離。當我們和人相處發生問題時,不妨多想想人和貓是怎麼相處的?大概就能得到一些啟示。
當然,這不是說你得先養一隻貓才行,而是要時時提醒自己,從頭腦的陷阱中跳脫出來,回到最單純、平等又美好的陪伴。
小叮嚀:
✓ 自己喜歡的,不強迫別人也喜歡。也不要被內在的好勝好強牽著走,在關係中互相較勁。
✓ 允許別人有他自己的界限。並且,不要在新的一天來臨時,還想著那個人昨天有多壞,我要修理他。
✓ 接受所有的人都有他自己的樣子,即使他的觀點和生活方式和我的不一樣,我還是希望他快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