拍完這些照片後,我開始思考
這星期我和攝影師去海邊,拍了一些新的情境照。回來後,腦海裡一直浮現有關拍照、攝影和社群平台的各種想法。
我們活在一個「圖片社交文化」當道的時代。除非我們能真正放下對於自己外貌、形象的焦慮,否則很難在現實生活與網路世界之間,找到一個自在的位置。
我曾在微信公眾號看過這麼一段話:「在上海,每天有一百萬個小姑娘在野餐。野餐的重點,不是『野』也不是『餐』,而是躺在野餐墊上,用英文報紙遮住臉,拍張美照上傳社群。」這些報紙幾乎一模一樣,因為都是淘寶搜尋「英文報紙」的第一筆結果。
週五我和朋友吃晚餐,稱讚他怎麼能在大熱天抽空騎車運動。他笑說那只是隨手拍張照片,丟到臉書上營造健康形象罷了。這句話讓我笑出來——當我們允許這些表象存在,也就給了自己一份輕鬆。不忘提醒自己:別人的生活看起來怎樣,其實和我們無關。
美顏濾鏡不是問題
講到照片,怎麼能不提美顏?我也常會在上傳前稍微修一下圖。有人會覺得這樣「不夠真實」,但我認為,美顏就像穿衣服、化妝,是日常的一部分。
真正的問題,不是濾鏡,而是當我們用這些影像工具,掩蓋了對自己的忽視,甚至失去了與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連結。
自拍,可以是一種儀式
我在《儀式的力量》裡讀過一個簡單又有力量的建議:
每天在放鬆時,幫自己拍一張照片。看著鏡頭裡的自己,對自己微笑,想想你已經走了多遠,感受內心的愛,再按下快門。
在這個人人自拍的時代,這樣的小小儀式,能讓自拍從一個看似虛浮的動作,轉化為支持自己、與自己重新連結的方式。
別用標籤限制自己
這幾年我常看到一些文章,比如:「愛自拍的人有什麼心理特質」、「常發限動的人在想什麼」、「從大頭貼看出你的內心陰影」之類。
這些當作閒聊話題還可以,但如果太過認真看待,就可能讓我們在拍照、分享時過度焦慮。反而失去了最初那份單純的快樂。
我會更希望,我們都能放下這些標籤與評論,好好生活,自由而喜悅地分享自己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